青春的岔路口:选择与迷茫
暑假,对许多人来说是放松与游玩的代名词,但对姐姐来说,这个夏天却意味着更多。

她刚结束大二的课程,站在人生的又一个岔路口。是去实习,积累所谓的“经验”?还是回家,陪陪日渐年迈的父母?又或者,给自己一段空白,去旅行、去读书、去尝试一直没机会做的事?
姐姐的选择并不轻松。身边的同学大多早早规划好了行程,有的进了大厂实习,有的报了雅思班,还有的组队去西北骑行。每一份计划都像是一面镜子,映出她自己的犹豫。她问我:“你觉得,我该怎么选?”
我没有直接回答她。因为我知道,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只有属于她自己的声音。
于是,姐姐决定先回家。
回家的第一天,妈妈做了一桌她最爱吃的菜。糖醋排骨、清蒸鲈鱼、冬瓜汤……熟悉的味道瞬间把她拉回童年的夏天。那时,暑假是捉知了、吃西瓜、在风扇下写作业的简单日子。而如今,她带着笔记本电脑、专业书和一堆对未来的焦虑回来,仿佛这个家成了她暂时的避风港。
白天,她试着投简历、刷题、学技能。但每到下午,窗外的蝉鸣和邻居小孩的嬉笑声总会打断她的节奏。她开始意识到,这个暑假或许不该被“有用”或“无用”定义。
一个傍晚,她翻出旧相册。照片里的她,小学时举着冰棍笑得眯起眼,中学时和闺蜜在海边比耶,高中毕业那天穿着校服,眼神明亮又带点懵懂。她忽然觉得,自己好像很久没有那样笑过了。
“我是不是把自己逼太紧了?”她喃喃自语。
那天晚上,她和爸爸聊了很久。爸爸说:“人这一生,暑假不会太多。有的暑假是用来奋斗的,有的暑假是用来休息的,但最重要的是,你要知道自己为何而选。”
姐姐沉默了。她想起自己曾经热爱画画,却因为学业搁置了三年;她想过去支教,却总担心耽误时间;她甚至想过写小说,却怕别人说“不务正业”。
这个暑假,她决定换一种方式度过。
重新出发:在慢节奏中找回自己
姐姐做的第一件事,是清早六点起床,跟妈妈去菜市场。
她第一次发现,晨光中的集市如此鲜活。卖豆浆的阿姨记得每个人的口味,挑菜的老奶奶会教她选最甜的玉米,鱼摊老板手起刀落,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妈妈悄悄说:“你小时候最爱跟我来这儿,后来学业重了,就再也不来了。”
姐姐忽然有些鼻酸。原来生活中那些微小的、看似无意义的片段,恰恰组成了最真实的温暖。
她重新拾起画笔。不画复杂的构图,不追求技巧,只是随手记录:窗台上的多肉、爸爸读报时的侧脸、晚餐时一桌热腾腾的菜。她发现,当她不再为“成果”而画,笔下的每一线条都变得轻松而治愈。
她还开始读书,但不是工具书或考试材料,而是那些买了很久却一直没翻开的小说、散文、诗集。在树荫下,一壶茶,一本书,一个下午悄然流逝。时间仿佛变慢了,而她的心却静了下来。
七月中旬,她报名参加了本地的公益绘画班,教社区的小朋友画暑假见闻。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画太阳、画彩虹、画爸爸妈妈,她在一旁看着,忽然明白了什么是“纯粹的快乐”。
“这个暑假,我好像什么都没做,但又好像做了很多。”她笑着说。
暑假的最后一周,姐姐和全家去了一趟短途旅行。没有详细的攻略,没有打卡式的行程,只是开车到邻近的小镇,看山、看水、吃农家菜。夜晚,他们住在民宿里,天台上有望远镜,爸爸教她认星座,妈妈在一旁切西瓜。
是的,姐姐的暑假没有大厂实习证明,没有托福高分,没有惊艳的旅行照片合集。但她有了一本素描册、一叠读书笔记、一群小朋友的笑脸,以及一颗重新变得柔软而饱满的心。
暑假结束,她返校的那天,妈妈往她行李箱里塞了一罐自制酱菜和一叠手写信。爸爸拍拍她的肩:“无论你选择哪条路,记得常回来。”
姐姐知道,这个暑假给予她的,不是答案,而是勇气——勇敢选择,勇敢停顿,勇敢成为自己。
而她的故事,或许也是每一个正在寻找自我的人的故事。暑假会结束,但成长从不停止。